工厂出海只能走外贸的路吗?

日期:2022.06.07    浏览次数:234


工厂出海只能走外贸的路吗?

 


海关总署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仅增长0.1%,增速比3月大幅回落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9%,增速远低于3月的12.9%,是自2020年6月以来的最低增幅。出口降速的原因是复杂的,疫情常态化的影响,物流运输受阻,俄乌冲突,原材料和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冲击了外贸企业的发展,突出表现为订单量上升,利润反而下降。

与此同时,东南亚地区的制造业出口增长势头正盛,其中表现最为亮眼的越南也引发了中国工厂的担忧。由于加工制造成本上升及海运费用高企,国内工厂的订单转移已然是事实,不过,东南亚整体的制造水平和配套设施仍然与中国有较大的差距,短期内无法替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但仍然会对我国的外贸企业产生不小的影响。

许多以代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在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下生存,已经达到了“生死攸关”的境地,此时转向内销又缺乏市场沉淀,难道工厂出海只有外贸一条路可以走吗?

答案是否定的,在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之下,许多传统企业已经通过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外贸可通过互联网触达线上的客户,流程互联网化,供应链一体化,极大地提升了企业运作的整体效率,降低了各项环节的成本,在以外贸为主的企业中,这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商业运营模式即是跨境电子商务。

事实上,外贸工厂一直都有机会接触跨境电商,受种种主观思维影响不愿意迈出第一步,往往阻碍了企业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我们收集了一些外贸工厂经常陷入的误区,来做一次简要地回答。

误区一:过度谨慎投入成本
企业主的决策至关重要,每一笔资金都要用到刀刃上。工厂现金流充足时,首要任务便是扩大生产规模,以赚取更多直观的利润,这是传统工厂的做法,而互联网化的工厂,将通过线上发达而流通的信息获取更多包括目标客户在内的潜在意向客户,使用智能工具挖掘广阔的市场,以开拓更大的利润空间。外贸工厂不敢将资金投入到企业的互联网建设当中,只看到互联网的部分弊端,而不承认互联网带给企业的积极效益,舍弃了高效的做法,最后畏手畏脚只会限制企业发展,错过了搭上时代顺风车的机会。成本可以考量,但机会不能轻易错过。

误区二:安于现状,虽知足但不知“足”
客观上讲,当前的外贸形势并不乐观,即使现在的订单尚且稳定,但大环境是始终在变化的,许多工厂的利润正被进一步摊薄,代工利润本就低微,当工厂开始担忧客户流失,订单无法拒绝,便只能亏本做买卖。只有一条盈利的主干道是远远不够的。走出舒适圈,主动拓展销路,跨境电商是优先的选择。

误区三:互联网是“主动获客”?
以往外贸企业往往需要依靠一定数量的外贸员寻找商机,从搜索客户到达成交易,获客环节冗长,沟通成本较高,多数订单的成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的“契约精神”。互联网可以展示自己的企业和产品信息,客户按需主动购买产品,外贸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或自建站等线上经营渠道来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对于企业而言,既是主动获客,也是被动获客,优化了线下寻客繁琐而低容错的步骤,节省了很多不必要消耗的时间,增加了交易的频次和总量,最终目的也是获取更多的利润。

误区四:跨境电商市场已经饱和,现在参与太晚?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亚马逊在全球市场的总销售额连续5年保持增长,其中大部分市场销售额来自中国卖家和本土卖家,尽管2021年4月份亚马逊封号潮关闭了许多违规操作的中国大卖,依然不断有新的中国卖家涌入亚马逊,此前,中国卖家的总体市场份额一直是逐年上升的,经历了此次封号潮的影响,中国卖家在顶级卖家的市场份额首次下降,亚马逊的市场尚未饱和。

亚马逊的严格审查令人们意识到,跨境电商正在逐渐规范化,许多卖家重开店铺只能采取稳健的运营方式,利润肉眼可见的下滑了,有时候还要倒贴做生意。然而,一些具备供应链优势的卖家纷纷尝试转型,他们大多是拥有生产制造能力的工厂,“不代工不贴牌”成为了他们的新标签,当工厂首次尝到自主品牌带来的效益后,跨境电商这片流量蓝海便不再神秘。

一些企业的疑问在于,他们的产品主要销售客户也是企业(B2B),像亚马逊这类跨境电商平台不都是销售给个人(B2C)的吗?当然不是,亚马逊有专为工厂型卖家提供的高级账号——亚马逊VC,全称为Amazon Vendor Central,是亚马逊重量级的供应商系统。

成为VC卖家的工厂可直接把产品卖给亚马逊,由亚马逊运营和销售,作为亚马逊的供应商,其市场竞争并不强烈(邀请注册制),且平台本身侧重优质的VC卖家,给予丰富的流量倾斜。而普通卖家直接面对消费者销售,在运营与销售的过程中受到严格的监管,稍有不慎就会被处罚甚至封号。威利跨境

出海对于工厂本身的意义必然是有利于发展的,倘若外贸行不通,何不试试跨境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