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集装箱码头建设项目确保年内高标准完成一个泊位建设

日期:2020.03.24    浏览次数:607


进入3月下旬,天气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步跨进夏季的感觉。23日中午,记者一行驱车到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集装箱码头工程项目现场,汽车的仪表盘上显示车外温度已经达到了20℃。


“昨天好像还穿着羽绒服,今天连厚夹克都穿不住了。”在施工现场大门口,项目工程部经理田隽一边引导我们在保安员的注视下测体温、检查健康码、登记信息,一边和我们闲聊着。能感觉出来,气温的回暖让田隽的心情不错,用她的话说:一直盼着“这个冬天”快点过去。




作为天津市重点建设项目,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集装箱码头岸线总长1100米,正在建设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建设成本最低、营运效率最优的集装箱码头,计划今年年底将有一个泊位投入使用。


“那边的航道里正在进行挖泥施工作业。”跟随田隽进入现场,她指着海侧几艘挖泥船说到,“这个工程要建设3集装箱泊位,码头等级为20万吨级,可同时停靠2艘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或同时停靠2艘10万吨级和1艘7万吨级集装箱船舶,堆场、停车场等区域75万平方米,工程量大,工期又紧。原想过了春节,1月30日就复工,因为疫情搞得不得不延期。”


虽然疫情造成了停摆,但是田隽和同事们一直在为工程的复工做着准备。他们在提出复工申请的同时,也拿出了自己的复工方案——增加人力,把工期抢回来。


复工方案调整了施工顺序,把一些工序尽量提前,这就需要更多地投入人力。




早在春节期间,田隽便和部门同事一道,与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和天津港航工程有限公司联系,编制施工人员返岗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精准选择低风险地区人员返程,在属地政府的组织下,建立“点对点”返程专车接送模式,并在人员抵达后组织科学有效的隔离。
 
工程原有工人“点对点”接回来,完成隔离就可以上岗,新工人则需要重新召集,又要严格确定健康状况,这些人到哪去找让田隽犯了难。


天津市港航局为C段智能集装箱码头工程专门安排了包联干部,随叫随到解决问题。得知工程组织人员复工遇到的困难,包联干部紧急联系静海、宁河等地的相关部门和单位,两天时间找来70多名工人,这些工人疫情期间没有出过天津,都是“绿码”,来了就能上岗。


人员到岗,干活有了保证,可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工程的用人高峰原本会出现在4月底,于是,员工宿舍原计划在4月初兴建。现在一下子增加这么多工人,没有宿舍大家住在哪呢?


包联干部一管到底,加紧协调其他部门,联系新区规划、街道,在工程项目附近找到一片闲置的堆场,协助企业办理临建规划手续。在各部门单位的一起努力下,仅用3天时间就搭建起一个能容纳近200人住宿的生活区。


2月25号,工程现场正式复工。截至目前,工程项目现场施工人员复工率已达100%,设备到位率达到了85%。工程形象进度也达到原定工期计划的90%。
 


“协助企业复工复产,我们保持着一种战时状态,各个部门都相互之间紧密配合,共同研究、共同解决,提高效率,形成了协同作战的联动机制,力争把各个方面的问题做实抓细抓牢。”一名包联干部这样说。


在C段智能集装箱码头项目复工建设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关键环节齐头并进。


工程项目需要采购岸桥、轨道桥等码头作业设备,这些大型机械的生产周期非常长,原本计划在2月初进行的招标也因为疫情影响未能如期开标。


“如果延后20天以上,则几乎不能保证设备按时到场。”疫情之初,工程项目技术部的同志们非常着急。


为了保证年底之前设备到位,在天津市港航局等有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工程项目进行了一场招标“闪电战”。


他们创新开标方式,采取了“远程+本地”的招标模式,通过投标人邮寄标书、远程会议开标的形式“不见面”招标,保证外地厂家公开公正投标,并且启动特殊通道,评标专家全部在本地专家中抽取。最终于2月中旬顺利实现开标,在通过加快内部流程和分阶段设计审查,抢回失去的时间,保障了工程项目的整体进度。
 


此外,C段工程优化工艺流程、设备供应、施工资源,在满足图纸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压缩关键线路、关键节点工期,加大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和材料物资的投入,弥补疫情给工期造成的延误。


据悉,“经过核算,复工到现在20多天时间,工程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原来一个多月,等于追回了10天的工期,为工程后续大面积开展工作增加了保险系数。”说这话的时候,田隽有一种“冬天即将过去”的感觉。“我们要力争四月底前追回工期,确保年内高标准完成一个泊位建设!”
?